您现在的位置:苏州东吴医院 > 骨科 >> 其它骨病 > 正文内容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退行性改变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发生率增高的疾病。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可将其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Ⅲ型)仅占少数。骨质疏松症的较大危害是并发骨折,据 90年代初的调查统计,每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人数达1.5百万人,其中包括约70万椎体骨折,25万髋部骨折,25万桡骨远端骨折及30万其他部位骨折,其治疗费用每年至少上百亿美元。未来10年内, 绝经后白人妇女中,将有520万人并发骨折,直接治疗费用约452亿美元。上海新近调查显示: 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10%,其中骨质疏松发生率为56%,而并发骨折者高达1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根据不同类型而有所不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急剧下降所引起,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增龄导致的成骨能力的显著降低及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失'耦连'。 骨质疏松症的好发因素包括遗传因素(亲属中有骨质疏松或骨折患者)、钙摄入不足、缺乏适当的运动与锻炼、日照不足、女性绝经过早、长期服用类固醇药物、吸烟或过度饮酒、体重过低、其他脏器的慢性疾患如肝肾疾病、胃肠吸收功能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1)疼痛:较常见部位是腰背部疼痛,其他尚包括四肢关节痛、足跟部疼痛以及一些肢体的放射痛、麻木感、刺痛感等。2)身高缩短或驼背:通常骨质疏松程度越严重,驼背顶点的位置就越低,驼背程度亦越严重。3)骨折: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骨脆性增加,轻微的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即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部位包括胸腰椎、桡骨远端、股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并且,由于其防治费用及其患者对家庭成员的依赖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的采集与选择相关的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包括X线片、单光子骨密度仪(SPA)、双光子骨密度仪(DPA)、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定量CT扫描(QCT)、超声骨密度仪等检查骨密度的方法;血、尿生化检查如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I型胶原羧基端原肽(CICP)、尿脱氧吡啶啉交联(D-Pyr)等以帮助判定骨质疏松的骨转换状态;此外,尚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判定骨'质量'的指标-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骨结构参数),骨结构的观察主要依赖于活检骨组织的形态计量学检测,骨活检部位多为髂骨。该方法可提供较其他任何检测都更为详尽的骨结构及骨转换方面的信息,并可据此与其他代谢性骨病(如骨软化症)相鉴别及判定骨质疏松症的类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防治。国外有学者建议: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前应常规进行骨组织活检,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所以,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应是综合性的,除骨量外,尚应包括骨结构及骨转换状态,其中,骨结构决定了患者当前的骨质量,而骨转换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骨丢失的速率,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科学与有效的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症应是综合性的,首先,应在思想上重视该病及其危害性,牢记'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症从任何时候都不算早,从任何时候都不算迟';其次,要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与合理的饮食习惯,如每天适度的运动锻炼、适量的日晒、每日一杯鲜牛奶等;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包括激素替代治法(HRT)、二磷酸盐类(如固帮、福善美、依磷、邦得林)、降钙素(如密盖息)、氟化物、维生素D制剂、钙制剂、中药等,上述药物根据其不同的药物作用特点分为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与骨矿化三大类,因而,治疗中应根据病员的骨质疏松症类型选择合理的治疗药物;非药物治疗包括运动治法、物理治法如电磁场治疗仪等。